科学家用什么笔记本-科学家的电脑系统是什么
1.电脑发展史
2.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
3.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
4.操作系统发展历史是?
5.常见的5种ai系统是什么?
电脑发展史
发展历史
(1)大型主机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2)小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
(3)微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美国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计算机,大获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户机/服务器
即C/S阶段。随着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系统,把美国当时2000多个订票的终端用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阶段,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
(5)Internet阶段
也称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阶段。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此后经历了文本到,到现在语音、视频等阶段,宽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的特征是:全球性、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成长性、扁平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成瘾性、喧哗性。互联网的意义不应低估。它是人类迈向地球村坚实的一步;
(6)云计算时代
从2008年起,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正在成为一个通俗和大众化(Popular)的词语。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因为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了可能。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用户只用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付钱,同时消除传统软件在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花费。云计算让用户脱离技术与部署上的复杂性而获得应用。云计算囊括了开发、架构、负载平衡和商业模式等,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它基于Web的服务,也是以互联网为中心。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地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开始 取名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简称"埃尼亚克". 由电气工程师 普雷斯波·埃克特和物理学家 约翰·莫奇莱教授 两个人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者是: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类比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储存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式执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资料的现代化智慧电子装置。由硬体系统和软体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体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路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充套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资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使用者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网际网路、通讯、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使用者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网际网路使用者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网际网路有6.7 亿移动使用者,其中手机上网使用者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阶到高阶的不同阶段,例
ENIAC计算机
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类比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效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储存器采用汞延迟线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储存器、磁鼓、磁芯;外储存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体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组合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电晶体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体方的作业系统、高阶语言及其编译程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效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积体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积体电路(MSI、SSI),主储存器仍采用磁芯。软体方面出现了分时作业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书处理和图形影象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积体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LSI和VLSI)。软体方面出现了资料库管理系统、网路管理系统和面向物件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矽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整合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晶片的整合度更高,每块晶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电晶体,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晶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积体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积体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晶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式设计语言以及资料库管理系统和网路软体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装置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储存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碟,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碟(CD—ROM)。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其实是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 ENIAC是第二台。 以前的资料声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英文全称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宣告诞生。 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四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博克斯组成,总工程师埃克特在当时年仅24岁。
世界上第一台的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命名为"埃尼阿克",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者是谁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希罗于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
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的发明者是谁?1834 德国 雅可比 发明直流发动机
1888 南斯拉夫裔美国 特斯拉 发明了交流电动机
182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证明可以把电力转变为旋转运动。最先制成电动机的人,据说是德国的雅可比。他于1834年前后成了一种简单的装置:在两个U型电磁铁中间,装一六臂轮,每臂带两根棒型磁铁。通电后,棒型磁铁与U型磁铁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 ,带动轮轴转动。后来,雅可比做了一具大型的装置。安在小艇上,用320个丹尼尔电池供电,1838年小艇在易北河上首次航行,时速只有2.2公里,与此同时,美国的达文波特也成功地制出了驱动印刷机的电动机,印刷过美国电学期刑《电磁和机械情报》。但这两种电动机都没有多大商业价值,用电池作电源,成本太大、不实用。
直到第一台实用直流发动机问世 ,电动机才行了广泛应用。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发明了直流发电机,在设计上,直流发电机和电动机很相似。后来,格拉姆证明向直流发动机输入电流,其转子会象电动机一样旋转。于是,这种格拉姆型电动机大量制造出来。效率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德国的西门子接制造更好的发电机,并着手研究由电动机驱动的车辆,于是西门子公司制成了世界电车。1879年,在柏林工业展览会上,西门子公司不冒烟的电车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西门子电机车当时只有3马力,后来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试验的电机车已达12—15马力。但当时的电动机全是直流电机,只限于驱动电车。
1888年南斯拉夫出生的美国发明家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它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又称感应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结构简单,使用交流电,无需整流,无火花,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家庭电器中,交流电动机通常用三相交流供电。
1902年瑞典工程师丹尼尔森首先提出同步电动机构想。
同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同感应电动机一样,由定子产生旋转磁场,便转子绕组用直流供电,转速固定不变,不受负载影响。因此同步电动机特别适用于钟表,电唱机和磁带录音机。
直流电动机是直流激磁,工作特性接其激磁绕组的接线方式不同而有区别。串激电动机起动转矩大,适用于牵引和起重,并激电动机转速随负载大小而变动较小,且可以调节,可用为定速或调速之用,复激电动机兼有以上两种激磁方式发动机的特性。
交流换向器电动机,即转子具有换向器的交流电动机。因它既可用于交流 又可用于直流,故称作交直流两用电动机或通用电动机,多用于家用电器。
世界上第一台空调的发明者是谁?美国人开利于190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空调机,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一直在高温天气下表现得被动、沮丧和不快,只能祈祷上帝之手尽快驱走炎热,带来清凉,从某种意义上,开利的工作最能表现人类取代上帝的极大野心。开利不仅是空调的发明者,而且创办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空调公司之一:开利公司。在纪念开利发明空调100周年的会议上,强烈重复了这样一种说法:假如没有空调,世界的工作效率会降低40%。
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工程师普雷斯伯·埃克特(J – Presper Eckert)领导研制的取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的计算机。
194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莫克利提出了用电子管组成计算机的设想,这一方案得到了美国陆军弹道研究所高尔斯特丹(Goldstine)的关注。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新武器研制中的弹道问题涉及许多复杂的计算,单靠手工计算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急需自动计算的机器。于是在美国陆军部的资助下,1943年开始了ENIAC的研制,并于1946年完成。当时它的功能确实出类拔萃,例如它可以在一秒钟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3毫秒便可进行一次乘法运算,与手工计算相比速度要大大加快,60秒钟射程的弹道计算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30秒。但它也明视讯记忆体在着缺点。它体积庞大,机器中约有18800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及其他各类电气元件。这样ENIAC就有了8英尺高(约2.44米)、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另外,它的储存容量很小,只能存20个字长为10位的十进位数,而且是用线路连线的方法来编排程式,因此每次解题都要靠人工改接连线,准备时间大大超过实际计算时间。
尽管如此,ENIAC的研制成功还是为以后电脑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每克服它的一个缺点,都对计算机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程式储存”方式的采用。将程式储存方式的设想确立为体系的是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其思想是:计算机中设定储存器,将符号化的计算步骤存放在储存器中,然后依次取出储存的内容进行译码,并按照译码结果进行计算,从而实现计算机工作的自动化。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游戏机的发明者是谁?1966年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拉尔夫.贝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款名为`棕盒`(BROWN BOX)的电视游戏机,1972的的第七个原形机有MAGNAVOX公司推出正式名称叫~奥德赛`。因为贝尔拥有游戏机的发明专利,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包括像任天堂,世嘉在内的许多游戏公司都要向贝尔交纳一定的权利金。2006年布什亲自给拉尔夫.贝尔颁发了国家技术勋章.
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
冯·诺依曼理论体系下的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是哪些?
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处理器,也就是CPU,运算器负责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键盘,滑鼠等外部装置。
储存器:储存器包括外储存器和储存器,外储存器常见的有硬碟,U盘,MP3等,记忆体储器也就是记忆体RAM,分问SDRAM和DDRAM也就是SD记忆体和DDR记忆体
输入装置:常见的有键盘,滑鼠,写字板,扫描器,摄像头
输出装置:常见的有印表机,显示器,传真机等等
简述冯·诺依曼关于计算机理论体系冯诺依曼的经典理论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式和资料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式、资料、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资料传送等资料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使用者。
用图表示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工作原理计算机五大组成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1、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系统。
计算器是按冯.诺依曼理论设计的吗?是,
冯 诺依曼理论内容是什么CUI:冯诺依曼体系机构)
说到计算机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从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就在争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人们被十进位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所以,那时以研制模拟计算机的呼声更为响亮和有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位制,采用二进位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式和资料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式、资料、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资料传送等资料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使用者。
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计算机必须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包括:
输人资料和程式的输入装置记忆程式和资料的储存器完成资料加工处理的运算器控制程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装置
:education.163./editor_2002/030821/030821_110781.
:f.tsinghua.edu./CourseWare/%BC%C6%CB%E3%BB%FA%BB%F9%B4%A1%D6%AA%CA%B6/%B7%EB%C5%B5%D2%C0%C2%FC%CC%E5%CF%B5%BD%E1%B9%B9%B5%C4%BC%C6%CB%E3%BB%FA.htm
:cqtz./tzzy/xxjs/aosaisource/puter/2.htm
这里所说的汇流排主要是指系统汇流排。PC机的系统汇流排又可分为ISA、EISA、MCA、VESA、PCI、AGP等多种标准。
一、ISA/EISA/MCA/VESA汇流排
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为286/AT电脑制定的汇流排工业标准,也称为AT标准。ISA汇流排的影响力非常大,直到现在仍存在大量ISA装置,最新的主机板也还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MCA (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专为PS/2系统开发的微通道汇流排结构。由于要求使用许可证,违背了PC发展开放的潮流,因此还未有效推广即告失败。
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EISA集团(由Compaq、HP、AST等组成)专为32位CPU设计的汇流排扩充套件工业标准,向下相容ISA,当年在高档桌上型电脑上得到一定应用。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是VESA组织(由IBM、Compaq等发起,有120多家公司参加)按Local Bus(区域性汇流排)标准设计的一种开放性汇流排,但成本较高,只是适用于486的一种过渡标准,目前已经淘汰。
二、PCI汇流排
90年代后,随着图形处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以Windows为代表的图形使用者介面(GUI)进入PC机之后,要求PC具有高速的图形及 I/O运算处理能力,这对汇流排的速度提出了挑战。原有的ISA、EISA汇流排已远远不能适应要求,成为整个系统的主要瓶颈。1991年下半年,Intel 公司首先提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的概念,并联合IBM、Compaq、AST、HP、等100多家公司成立了PCI集团。PCI是一种先进的区域性汇流排,已成为区域性汇流排的新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汇流排结构。 PCI汇流排是一种不依附于某个具体处理器的区域性汇流排,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和原来的系统汇流排之间插入的一级汇流排,需要时具体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智慧装置取得汇流排控制权,以加速资料传输管理。
三、AGP汇流排
虽然现在PC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要完成细致的大型3D图形描绘,PCI汇流排结构的效能仍然有限。为了让PC的3D应用能力能同图形工作站相比,Intel公司开发了AGP(Aelerated Graphics Port)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幅提高高档PC机的图形尤其 D图形的处理能力。严格说来,AGP不能称为汇流排,因为它是点对点连线,即连线控制晶片和AGP显示卡。AGP在主记忆体与显示卡之间提供了一条直接的通道,使得3D图形资料越过PCI汇流排,直接送入显示子系统。这样就能突破由于PCI汇流排形成的系统瓶颈,从而达到高效能3D图形的描绘功能。PCI及 AGP插槽外观见图1。标准介面的型别
在微机系统中采用标准介面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模组结构设计,可以得到更多厂商的广泛支援,便于“生产”与之相容的外部装置和软体。不同型别的外设需要不同的介面,不同的介面是不通用的。以前在8086/286机器上存在过的ST506和ESDI等介面标准都已经淘汰,目前在微机中使用最广泛的介面是:IDE、EIDE、SCSI、USB和IEEE 1394五种。
一、 IDE/EIDE介面
IDE的原文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即整合装置电子部件。它是由Compaq开发并由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的控制器介面。IDE采用了40线的单组电缆连线。由于把控制器整合到驱动器之中,适配卡已变得十分简单,现在的微机系统中已不再使用适配卡,而把适配电路整合到系统主机板上,并留有专门的IDE联结器插口。IDE由于具有多种优点,且成本低廉,在个人微机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增强型IDE (Enhanced IDE)是Western Digital为取代IDE而开发的介面标准。在采用EIDE介面的微机系统中,EIDE介面已直接整合在主机板上,因此不必再购买单独的适配卡。与IDE 相比,EIDE具有支援大容量硬碟、可连线四台EIDE装置、有更高资料传输速率(13.3MB/s以上)等几方面的特点。为了支援大容量硬碟,EIDE 支援三种硬碟工作模式:NORMAL、LBA和LARGE模式。
二、Ultra DMA33和Ultra DMA66介面
在ATA-2标准推出之后,SFFC又推出了ATA-3标准。ATA-3标准的主要特点是提高了ATA-2的安全性和可靠性。ATA-3本身并没有定义更高的传输模式。此外,ATA标准本身只支援硬碟,为此SFFC将推出ATA-4标准,该标准将整合ATA-3和ATAPI并且支援更高的传输模式。在 ATA-4标准没有正式推出之前,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标准,Quantum和Intel推出了Ultra ATA(Ultra DMA)标准。
Ultra ATA的第一个标准是Ultra DMA33(简称UDMA33),也有人把它称为ATA-3。符合该标准的主机板和硬碟早在1997年便已经投放市场,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机板及硬碟都支援该标准。
Ultra ATA的第二个标准是Ultra DMA66(或者Ultra ATA-66)是由Quantum和Intel在1998年2月份提出的最新标准。Ultra DMA66进一步提高了资料传输率,突发资料传输率理论上可达66.6MB/s。并且采用了新型的CRC回圈冗余校验,进一步提高了资料传输的可靠性,改用80针的排线(保留了与现有的电脑相容的40针排线,增加了40条地线),以保证在高速资料传输中降低相邻讯号线间的干扰。
目前,有Intel 810、VIA Apollo Pro等晶片组提供了对Ultra DMA66硬碟的支援。部分主机板也提供了支援Ultra DMA66硬碟的介面。而新出的大部分硬碟都支援Ultra DMA-66介面。
三、SCSI介面
SCSI的原文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即小型计算机系统介面。SCSI也是系统级介面(外观如图2),可与各种采用SCSI介面标准的外部装置相连,如硬碟驱动器、扫描器、光碟机、印表机和磁带驱动器等。采用SCSI标准的这些外设本身必须配有相应的外设控制器。SCSI介面早期只在小型机上使用,近年来也在PC机中广泛采用。 最新的Ultra3 SCSI的Ultra160/m介面标准,进一步把资料传输率提高到160MB/s。昆腾也在1998年11月推出了第一个支援Ultra160/m介面标准的硬碟Atlas10K和Atlas四代。SCSI对PC来说应是一种很好的配置,它不仅是一个介面,更是一条汇流排。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SCSI也会像EIDE一样广泛应用在微机系统和外设中。
四、USB介面
USB(Universal Serial Bus)介面(外观如图3)的提出是基于采用通用连线技术,实现外设的简单快速连线,达到方便使用者、降低成本、扩充套件PC机连线外设的范围的目的。目前PC中似乎每个装置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连线装置。外设介面的规格不一、有限的介面数量,已无法满足众多外设连线的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供装置的共享介面来解决个人计算机与周边装置 的通用连线。
USB技术应用是计算机外设连线技术的重大变革。现在USB介面标准属于中低速的介面传输,面向家庭与小型办公领域的中低速装置。比如键盘、滑鼠、游戏杆、显示器、数字音箱、数字相机以及Modem等,目的是在统一的USB介面上实现中低速外设的通用连线。PC主机上只需要一个USB埠,其他的连线可以通过USB介面和USB集线器在桌面上完成。USB系统由USB主机(HOST)、集线器(HUB)、连线电缆、USB外设组成。下一代的USB介面,资料传输率将提高到120Mbps~240Mbps,并支援宽频宽数字摄像装置及新型扫描器、印表机及储存装置。
五、IEEE 1394介面
IEEE 1394是一种序列介面标准,这种介面标准允许把电脑、电脑外部装置、各种家电非常简单地连线在一起。从IEEE 1394可以连线多种不同外设的功能特点来看,也可以称为汇流排,即一种连线外部装置的机外汇流排。IEEE 1394的原型是执行在Apple Mac电脑上的Fire Wire(火线),由IEEE采用并且重新进行了规范。它定义了资料的传输协定及连线系统,可用较低的成本达到较高的效能,以增强电脑与外设如硬碟、印表机、扫描器,与消费性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DVD播放机、视讯电话等的连线能力。由于要求相应的外部装置也具有IEEE 1394介面功能才能连线到1394总线上,所以,直到1995年第3季度Sony推出的数码摄像机加上了IEEE 1394介面后,IEEE 1394才真正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六、Device Bay
Device Bay是由Microsoft、Intel和Compaq公司共同开发的标准,这一技术可让所有装置协同运作,包括CD-ROM、DVD-ROM、磁带、硬碟驱动器以及各种符合IEEE 1394的装置。
由于Device Bay技术能够处理型别广泛的装置,所以它可建立一种新PC:主机板将仅包括CPU,所有驱动器和装置都在外部与计算机相连,幷包括所有数字家电,例如电视和电话。
尽管Device Bay的规范已于1997年制定完毕,但由于这一技术研发经费开销过高,因此很可能会搁浅。迄今Microsoft还没有准备在未来的作业系统中,支援DeviceBay的具体计划。
图灵、冯.诺依曼,究竟谁是计算机之父?
阿兰·麦席森·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 ,6月23日生于英国伦敦。
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电脑科学之父、人工智慧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
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设立“图灵奖”。
约翰·冯·诺依曼( John von Neumann,1903-1957),“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美籍匈牙利人,物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即电脑(即EDVAC,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意义的通用计算机)的发明者。
现在普遍认为的是冯·诺依曼
为什么说冯·诺依曼是计算机之父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最新提出程式储存的思想,并成功将其运用在计算机的设计之中,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计算机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是1949年研制的EDSAC,由于他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突出贡献,因此冯·诺依曼又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CUI:冯诺依曼体系机构)
说到计算机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从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就在争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人们被十进位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所以,那时以研制模拟计算机的呼声更为响亮和有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位制,采用二进位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功能:
把需要的程式和资料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式、资料、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资料传送等资料加工处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使用者。
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计算机必须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包括:
输人资料和程式的输入装置记忆程式和资料的储存器完成资料加工处理的运算器控制程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储存程式计算机名叫冯.诺依曼的储存程式计算机名叫 ENIAC。
解释:
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位制,采用二进位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说预先编制计算程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位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式顺序执行。
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ENI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所以冯诺依曼是当之无愧的数字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理论的核心是储存程式和( )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储存程式和程式控制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是?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下面我们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来回顾一下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1.第一代计算机(1945-1955):真空管和插件板 4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人使用数万个真空管,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这个时期的机器需要一个小组专门设计、制造、编程、操作、维护每台机器。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通过插板上的硬连线来控制其基本功能。 这个时候处于计算机发展的最初阶段,连程序设计语言都还没有出现,操作系统更是闻所未闻! 2.第二代计算机(1955-1965):晶体管和批处理系统 这个时期计算机越来越可靠,已从研究院中走出来,走进了商业应用。但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完成各种科学计算,需要专门的操作人员维护,并且需要针对每次的计算任务进行编程。 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与工程计算。使用FORTRAN与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在后期出现了操作系统的雏形:FMS(FORTRAN监控系统)和IBMSYS(IBM为7094机配备的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80):集成电路芯片和多道程序 60年代初,计算机厂商根据不同的应用分成了两个计算机系列,一个针对科学计算,一个针对商业应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对统一两种应用的计算机需求出现了。这时IBM公司试图通过引入System/360来解决这个问题。与这个计划配套,IBM公司组织了OS/360操作系统的开发,然后复杂的需求,以及当时软件工程水平低下使得OS/360的开发工作陷入了历史以来最可怕的“软件开发泥潭”,诞生了最著名的失败论著----《神秘的人月》。虽然这个开发计划失败了,但是这个愿望却成为了计算机厂商的目标。此时,MIT、Bell Lab(贝尔实验室)和通用电气公司决定开发一种“公用计算机服务系统”----MULTICS,希望其能同时支持数百名分时用户的一种机器。结果这个计划的研制难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最后这个系统也以失败结束。不过,MULTICS的思想却为后来的操作系统很多提示。60年代未,一位贝尔实验室曾参加过MULTICS研制工作的计算机科学家Ken Thompson,在一台无人使用的PDP-7机器上开发出了一套简化的、单用户版的MULTICS。后来导致了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目前UNIX操作系统主导了小型机、工作站以及其他市场。也是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操作系统之一,而Linux也是UNIX系统的一种衍生,下一讲我们将专门介绍一下UNIX的发展历史。 4.第四代计算机(1980-今):个人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计算机神奇般地闯入了人们的生活,现在以低廉的价格就可以获得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机。价格不再是阻拦计算机普及的门槛时,降低计算机的易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UNIX系统的本身特点,使得其不太适合于在运行在个人计算机上,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操作系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候,IBM公司由于低估了PC机的市场,并未使用最大的力量角逐这一市场,这时Intel公司趁机进入,成为了当今微处理器的老大。同时善于抓住时机的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适时地进入了这一领域,用购买来的CP/M摇身一变成为MS-DOS,并凭借其成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虽然是苹果公司在GUI方面先拔头筹,但由于苹果公司的不兼容、不开放的市场策略,未能扩大战果,这时微软又适时地进入了GUI方面,凭借WINDOWS系统再次称雄!
常见的5种ai系统是什么?
小度、天猫精灵、苹果Siri、Google Now、微软Cortana。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发展阶段: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